誤區(qū)一:日語學習是先易后難
1. 所謂"謊言重復一千遍也變成真理",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這句話可以稱得上是流傳最廣的謊言了,甚至不少老師也深以為然。比較日語與 英語 的學習,為何日語學習有現(xiàn)易后難之感呢?
大多數學習日語的人(包括日語專業(yè)的同學),都已經有了 英語 學習的經驗。無論水平高低,無論英日之間的差別有多大,這種學習外語的經驗是最重要的,這是不知不覺中擁有的第一個優(yōu)勢。
從語音上講,由于有漢語和 英語 作為基礎,日語的5個元音實在是簡單,有人都可以在一天之內背過五十音圖。但是,在日語能力考試中,聽力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弱項;日語口語可以與日本人以假亂真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如果日語語音真的如此簡單,這種現(xiàn)象又如何解釋呢?日語的口語和聽力的問題,絕不僅僅是發(fā)音,它是附著在語法結構基礎之上,同時又包含了眾多日本文化特性的。所以,如果沒有對語法及文化的深刻了解,即使能夠聽得出,說得出一個個假名又怎樣?
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字和外來語。對于已有中英文基礎的中國學生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但在享受優(yōu)勢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外來語及漢字讀音規(guī)律的總結。有人甚至將money自以為是的寫作マニー,并認為比マネー要強多了??吹綕h字也不去考慮音訓讀法--反正意思也明白。這樣混過去,開始的時候的確很容易,但卻為今后的艱難埋下了伏筆。如果教師不在一開始就端正學生態(tài)度,會走很大的彎路。因此,"日語學習先易后難"這種說法是只見現(xiàn)象不見本質,可悲的是它還在毒害著許多人。
誤區(qū)二:學日語想拋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
毋庸置疑,我國英語教學存在嚴重失誤,費時多而收效小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失誤決不在于從語法入手學習英語。恰恰相反,在一個英語是外語的國度里,采用從"詞匯+語法"作為突破無疑是最見成效的。我國英語教學的主要失誤在于有了基礎之后,高等教育中聽說訓練無法跟上,同基礎教育無法銜接。
但是,目前日語教學界,尤其是二外日語教學往往忽略詞匯及語法的重要性。對于日語這門包含海量詞匯和極其復雜的語法體系的語言來說,這樣做是矯枉過正,得不償失。如果說日語專業(yè)的老師和學生在"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口號下,還有時間和精力保證對詞匯和語法的投入的話,那么對于二外學生而言,在短短二年時間中想要掌握基本詞匯體系和語法體系無異于癡人說夢。而沒有基礎的詞匯體系和語法體系,就無法在走出校門后進行自學。
舉例來說,在我校,經貿院和英語學院同時開有二外的日語課程,除去課時略有差異外,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差異是教材的選擇。經貿院采用的是上外的《新編日語》,英語學院采用的是《標準日本語》,可以說是專業(yè)和二外的經典用書了。特例不算,最終結果是經貿院的學生至少能夠在畢業(yè)時閱讀簡單的日語文章,而英語學院的學生的日語則基本上在畢業(yè)時交還給老師了。
校內的學分課尚且如此,社會上的輔導班的教學成果就更不必說了,一個班能堅持聽半年不逃課的人都寥寥無幾。這實際造成了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甚至比英語還要嚴重:英語教學無論多么失敗,至少為大學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礎,而二外日語的學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則基本是無用功。這不能不說目前我國二外日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存在嚴重的偏差。
誤區(qū)三:與其在中國費勁學,不如到日本去學
顛倒因果。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是很有錢,那只有將日語學得很好之后,才有機會到日本。
即使有機會到日本生活,學習,工作,其語言的提升潛力也是由國內的日語基礎所決定的。在赴日之后,由于生活工作的壓力,不可能有像國內一樣良好的機會。因此,在機會成本增大的時候再補基礎,無疑是不明智的。
誤區(qū)四:應向日本留學生學習,中國人不地道
簡單分析一下日本 留學 生同日語教師的水平便知。很多 留學 生到中國的目的并不是求學,而是觀光旅游,其學習態(tài)度自不必言。而日語教師,至少是研究生畢業(yè),受過國內嚴格的七年教育,足以超過日本高中生的國語水平。再加上多年的教學經驗,孰優(yōu)孰劣立現(xiàn)。
誤區(qū)五:日語學習的圖書音像資料很多
日語是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語種不假,各種學習資料也很多,但并不是任何一本都是經典,也不是從任何一本書入手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為興趣,可以從游戲,音樂和日劇開始,但認為通過它可以掌握一門語言就錯了。認為看通任何一部日劇就可以學好口語,就像認為可以通過《沒事偷著樂》學習普通話一樣。缺乏經驗,外語學習從一開始就走錯,后果不堪設想。
誤區(qū)六:有問題可以到網上去查去問
問題嚴重的是幾乎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也忽略了這個問題。而教師似乎也沒有及時予以指導。《日語教學與研究》《日本語教育》永遠是圖書館中最新的期刊。這也是對 英語學習 的矯枉過正--做夠了四六級的語法習題,再也不想死摳語法了。殊不知,沒有高中的魔鬼鍛煉,中國學生如何能在TOEFL的語法中如履平地呢?日語語法體系遠比英語復雜,企圖繞過語法學日語是行不通的。
另外,這也有專業(yè)雜志自身的問題。如果不是筆者孤陋寡聞,目前凡是冠之以"教學"的刊物,在筆者所閱讀過的任何一年,任何一期中,沒有一篇來自學生的投稿。"教學"本來是一個并列或承接短語,事實卻變成了偏正短語。
傳統(tǒng)媒體缺位了,但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仍是必需的,這就使得各種網絡媒體發(fā)揮其優(yōu)勢。有關日語學習的BBS比比皆是。但問題是適合初學者的多,專業(yè)學生或教師往往不屑一顧,這就使得一外和二外的學習者相隔離,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
誤區(qū)七:日語聽說訓練不用太正規(guī)
聽力的提高源于精聽,其最高境界是養(yǎng)成判斷哪部分該聽,哪部分不用聽的語感。而在達到這一境界之前,必須一個詞一個詞死摳。
多與人說是需要的,但基本功的訓練來自于朗讀與背誦,舌頭不捋順談不上好口語。認為初高中時背誦的英語簡單對話沒有用,學日語時也想偷懶是不行的。
"讓日本人聽懂口語就沒問題",看似抓住了外語學習的關鍵--跨文化交流。但是,在基礎日語學習階段抱有此想法是錯誤的:日本人無須聽清中國人的每一個字,就能明白他的意思,這是因為日本人的語感好,而不是他的口語好。相反,能夠讓一個中等日語水平的中國人完全聽懂,才是考驗。
誤區(qū)八:日語過一級就行了
考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道理很簡單,但在平時學習時卻很難保持清醒,畢竟分數是最易比較的。也正由于此,許多"一年內考過1級"的"牛人","如何快速突破聽力障礙"之類的話才會在網上蔓延而受人追捧。
對于應試,中國學生是深受其苦,但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又是中國學生的優(yōu)勢。最后形成的悖論是:明知為考而學不對,但由于已對考試規(guī)則爛熟于心(尤其像TOEFL、 GRE 、日語能力測試這樣全部為客觀題的考試),再加上見效快,在虛榮心和現(xiàn)實利益的誘惑下,對此反而樂此不疲。
其負面效果是:考試前,每日背單詞,做語法,練聽力,忙得不亦樂乎,等到考完一級后,按理說水平高應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但事實是反而不知該學什么了。目標既失,動力亦無。在日語專業(yè)中也存在此現(xiàn)象,但二外學生中尤為明顯。